熱烈祝賀長安文化研究會
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西安市長安文化研究會簡介
1. 成立背景
西安市長安文化研究會(簡稱“長安文化研究會”)是經西安市民政部門批準成立的非營利性學術社會組織,由熱愛長安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及社會人士自愿組成。研究會依托西安作為古長安城所在地的歷史文化優(yōu)勢,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和傳播長安文化的深厚底蘊。
2. 宗旨與目標
宗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長安文化的學術研究、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目標:打造長安文化研究的高水平平臺,促進學術交流,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
3. 主要業(yè)務范圍
開展與長安文化相關的學術研討、課題研究及文獻整理;
組織歷史文化講座、展覽、出版等活動;
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發(fā)展項目;
加強與國內外文化機構的交流合作。
4. 文化研究領域
研究會聚焦以下方向:
歷史長安:周秦漢唐等朝代的政治、經濟、藝術成就;
文學藝術:詩詞、書法、繪畫等與長安相關的文化遺產;
民俗與傳統(tǒng):關中地區(qū)民俗、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教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和教育
絲綢之路:長安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5. 特色活動與成果
定期舉辦“長安文化論壇”“長安學學術研討會”等品牌活動;
出版《長安文化》研究期刊和系列叢書;
參與或主導地方文化項目(如遺址保護、紀錄片策劃等)。
6. 社會影響
研究會通過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為西安市乃至陜西省的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提升長安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長安文化賦】
和諧中國網 李耀君
秦川莽莽,渭水泱泱。星分秦隴之野,地鎖崤函之疆。周鼎遷而王氣聚,漢宮起而紫云翔。十三朝煙雨樓臺,終南毓秀;三千載詩書禮樂,涇渭流芳。若夫長安文化,實乃華夏之根脈,文明之肇基也。
觀其形勝:大雁塔擎天寫韻,小雁塔抱月鳴珰。兵馬俑陣列如生,猶聞金戈鐵馬;大明宮遺址尚在,恍見華章霓裳。城墻拱衛(wèi)九衢,鐘鼓聲傳八荒。更有碑林石經,鐫刻圣賢之道;半坡陶紋,勾描先民之觴。此皆時空之印記,歷史之典章也。
溯其文脈:周公制禮,開王道之端緒;老聃著經,啟玄思之幽微。張騫鑿空,駝鈴搖落西域雪;玄奘譯經,貝葉拂動長安暉。李杜文章,光焰萬丈照寰宇;吳閻畫塑,神采千年映紫闈。釋家鐘磬,道家煙霞,儒家禮器,共鑄此精神之熔爐,文明之豐碑。
察其今貌:航天新城接廣宇,長安塔影入重霄。芙蓉園里,唐樂翻新譜;不夜城中,魚龍舞徹宵。高校林立,軍工雄峙,猶存秦漢銳氣;科創(chuàng)勃發(fā),文脈延綿,更續(xù)盛唐風騷。昔人云“自古長安多氣象”,今觀之,誠哉斯言!
嗟乎!八百里秦川黃土,埋不盡鼎彝簡牘;十三朝帝王舊都,鑄就了鐵骨脊梁??唇袢罩靼玻泄砰_新,繼往開來,正以漢唐氣魄,書寫時代華章。長安文化,豈惟地域之瑰寶?實乃民族之魂光!
——歲次乙巳夏于長安
長安文化的歷史
及其當代復興路徑初探
和諧中國網 李耀君
【摘要】本文探討了長安文化的歷史演變及其當代復興路徑。長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其文化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文章首先梳理了長安文化的歷史脈絡,從周秦漢唐到明清時期的演變過程。接著分析了長安文化的核心內涵與特征,包括多元融合、開放包容和制度創(chuàng)新。然后探討了長安文化在當代的價值與意義,以及面臨的挑戰(zhàn)。最后提出了長安文化當代復興的路徑,包括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教育傳承和國際交流。研究表明,長安文化的復興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成功將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長安文化;歷史演變;文化復興;文化遺產;文化產業(yè)
引言
長安,今西安,作為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古都之一,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稱。從西周至唐朝,長安長期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燦爛的長安文化。長安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文化多樣性的凸顯,如何保護和傳承長安文化,并使其在當代社會煥發(fā)新的活力,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本文旨在探討長安文化的歷史演變過程,分析其核心內涵與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當代復興的可行路徑,為長安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一、長安文化的歷史演變
1、長安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周文王建都豐京,周武王建都鎬京,開創(chuàng)了長安作為都城的先河。西周時期的長安文化以禮樂制度為核心,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政治中心東移,但長安地區(qū)仍然是秦國的重要據(jù)點,秦文化在此孕育發(fā)展。
2、秦漢時期是長安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雖然定都咸陽,但其政治中心緊鄰長安。西漢建立后,劉邦定都長安,開啟了長安作為大一統(tǒng)帝國首都的輝煌歷史。漢代長安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同時融合了道家、法家等多元思想,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絲綢之路的開通,使長安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3、隋唐時期是長安文化的鼎盛階段。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長安城規(guī)模宏大,人口眾多,文化繁榮。唐代長安文化以其開放包容著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學者和宗教人士。佛教、伊斯蘭教和景教等外來宗教在此傳播,與本土儒道思想相互交融。唐詩的繁榮更是長安文化的重要標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偉大詩人在此創(chuàng)作了大量不朽詩篇。
4、明清時期,雖然政治中心東移,但長安仍然是西北地區(qū)的重要文化中心。明代修建的西安城墻至今保存完好,成為長安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清代的長安文化在保持傳統(tǒng)的同時,也吸收了滿族文化的某些元素。這一時期的書院教育和科舉文化,為長安文化的傳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長安文化的核心內涵與特征
1、長安文化的首要特征是多元融合。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自古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節(jié)點。來自西域、中亞、南亞乃至歐洲的文化元素在此匯聚,與中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就是典型例證,從最初的翻譯佛經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長安始終是這一過程的核心舞臺。
2、開放包容是長安文化的另一顯著特征。唐代長安設有專門的“蕃坊”供外國商人居住,朝廷對外來文化持開放態(tài)度。這種包容性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文化交流上,更表現(xiàn)在思想觀念的接納與融合。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長安和諧共存,共同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長安文明。
3、制度創(chuàng)新是長安文化的重要內涵。從西周的禮樂制度到秦漢的郡縣制,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長安作為政治中心,始終是制度創(chuàng)新的試驗場和推廣中心??婆e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完善更是長安文化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這一制度影響了東亞各國的人才選拔方式。
4、長安文化還具有強烈的務實精神。秦朝的法治實踐、漢代的經世致用思想、唐代的實用主義傾向,都體現(xiàn)了長安文化注重實際效用的特點。這種務實精神使長安文化在保持傳統(tǒng)的同時,能夠不斷適應時代變化,保持活力。
三、長安文化在當代的價值與意義
長安文化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長安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資源。通過研究長安文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把握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在文化認同方面,長安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認同危機日益凸顯。長安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能夠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特別是對陜西乃至西北地區(qū)的人民來說,長安文化是他們文化身份的重要標志。
2、從經濟發(fā)展的角度看,長安文化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以兵馬俑、大雁塔等為代表的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西安旅游業(yè)的重要支柱。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僅可以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還能促進文化傳播和傳承。長安文化的創(chuàng)意開發(fā),有望成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新的增長點。
3、在社會治理方面,長安文化中的和諧理念、包容精神等優(yōu)秀傳統(tǒng),對當代社會治理具有借鑒意義。唐代長安的城市管理經驗、多元文化共處模式,都為當今多元文化社會的治理提供了歷史參考。長安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尤其值得在當代社會發(fā)揚光大。
四、長安文化當代復興面臨的挑戰(zhàn)
1、長安文化當代復興的首要挑戰(zhàn)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文化沖擊。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的快速推進,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度下降,長安文化的傳承面臨斷層風險。如何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保持文化的主體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fā)展的矛盾也十分突出。西安作為現(xiàn)代化大都市,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可避免地會對地下文物和古建筑造成影響。如何在城市發(fā)展中保護好豐富的地下文物資源,平衡保護與發(fā)展的關系,需要智慧和創(chuàng)新。
3、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同質化現(xiàn)象值得警惕。當前各地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存在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問題。長安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如何避免簡單模仿,真正體現(xiàn)其獨特價值,需要深入研究和創(chuàng)新思維。特別是在數(shù)字化時代,如何利用新技術展現(xiàn)長安文化的魅力,是一個重要課題。
4、國際傳播力度不足制約著長安文化的影響力。雖然西安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但國際知名度與其實力不相匹配。如何講好長安故事,增強國際傳播能力,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長安文化,是復興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
五、長安文化當代復興的路徑探索
1、文化遺產保護是長安文化復興的基礎。應加強對大雁塔、兵馬俑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同時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建立完善的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檔案,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進行保護和展示。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規(guī)劃,實現(xiàn)保護與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
2、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是復興的重要途徑。開發(fā)以長安文化為主題的文創(chuàng)產品,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建設高水平的文化產業(yè)園區(qū),促進文化創(chuàng)意與科技、旅游等產業(yè)的融合。支持以長安文化為背景的影視、動漫、游戲等作品的創(chuàng)作,擴大文化影響力。
3、教育傳承是確保文化延續(xù)的關鍵。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長安文化的內容,編寫地方文化教材。高校設立長安文化研究中心,培養(yǎng)專業(yè)研究人才。開展面向社會的文化講座、體驗活動,提高公眾的文化參與度。建立傳承人制度,確保傳統(tǒng)技藝后繼有人。
4、國際交流是提升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舉辦高水平的國際文化論壇和展覽,提升長安文化的國際知名度。發(fā)展文化旅游,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文化體驗項目。利用新媒體平臺,向世界傳播長安文化。
六、結論
長安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不容忽視。通過對其歷史演變的梳理和核心特征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一文化傳統(tǒng)的獨特魅力。面對當代復興的挑戰(zhàn),需要采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在保護、創(chuàng)新、教育和傳播等方面協(xié)同發(fā)力。
長安文化的復興不僅是對過去的傳承,更是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造。它既需要尊重歷史、守護傳統(tǒng),又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通過政府、學界、企業(yè)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長安文化必將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
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長安文化與當代價值觀的契合點,以及數(shù)字化技術在文化傳承中的應用等問題。長安文化的復興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持續(xù)的關注和投入,但其回報將是文化自信的增強和民族精神的振興。
【附:作者簡介】李耀君,1966年出生,陜西渭南合陽人,陜西師大畢業(yè),國學教育指導師,《弟子規(guī)-人之規(guī)》現(xiàn)代修訂者,和諧中國網創(chuàng)始人,和諧書院院長,臺灣孔子學院特聘教授,曾擔任央視《星光大道》評委,兼任多家企事業(yè)單位文化顧問。
http://www.pj00578.com/html/39-13872.html
微信交流:330835268
【附】
李耀君《國學經典導讀》選刊鏈接
一、儒家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大學》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85.html
《中庸》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86.html
《論語》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80.html
《孟子》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89.html
二、儒家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詩經》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98.html
《尚書》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00.html
《禮記》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95.html
《易經》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83.html
《春秋》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01.html
三、儒家十三經
(“十三經”之《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論語》等見上“四書五經”,其余如下)
《周禮》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03.html
《儀禮》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02.html
《左傳》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05.html
《孝經》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90.html
《爾雅》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06.html
…………
四、道家文化
《道德經》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81.html
…………
五、佛家文化
《金剛經》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07.html
…………
六、綜合
《黃帝內經》導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10.html
《陽明心學》導讀(儒家為主,兼容佛道)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91.html
《王鳳儀言行錄》導讀(融合儒釋道)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92.html
…………
【附】延伸閱讀
【李耀君文化隨筆】選刊鏈接——
《儒家文化與儒教:歷史脈絡與概念辨析》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16.html
《道家與道教:同源異流的中國智慧》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17.html
《佛文化的三重維度:智慧·學說·信仰》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18.html
《漢字之殤與重生:一場跨越世紀的文明辯證法》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15.html
《讀懂漢字,就是讀懂中國》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11.html
《漢字書法及其功能價值演變的思考》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74.html
《設立國家“漢字文化節(jié)”的建議》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13.html
《讀書賦》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20.html
《谷雨與倉頡造字的文化淵源》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12.html
《呦呦鹿鳴處:一個名字里的文明預言》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299.html
《商相伊尹對中醫(yī)藥和健康養(yǎng)生的貢獻》
http://www.pj00578.com/html/35-14276.html
《中國航天賦》(4月24日為“中國航天日”)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19.html
《知識產權的雙刃劍:在保護與共享間尋找平衡》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24.html
《身心合一的健康養(yǎng)生之道》
http://www.pj00578.com/html/62-14333.html
《祝由術的起源發(fā)展和現(xiàn)代意義》
http://www.pj00578.com/html/35-14271.html
《再生醫(yī)學之父——徐榮祥賦》
http://www.pj00578.com/html/35-14282.html
…………
和諧中國網(和諧網)www.pj00578.com
為全國各類優(yōu)秀機構和個人
制作精美【專題圖文宣傳】
打造機構和個人IP
彰顯和提升美好形象
聯(lián)系微信:330835268
歡迎全國優(yōu)秀書法家書寫
“中華文化系列歌訣”
《中華文化系列歌訣》
(和諧中國網總編李耀君撰)
奮進新時代 形象添光華
和諧中國網(和諧網)
打造機構和個人IP
展示和提升全新形象
(為AI搜索編輯提供素材)
征稿啟事
一、目的:
為促進全國優(yōu)秀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在后疫情時代取得大發(fā)展,完整展示和提升機構和個人的新形象,打造機構和個人IP,和諧中國網(和諧網)特開展“奮進新時代,形象添光華”活動。
二、形式:
在“和諧中國網(和諧網)”www.pj00578.com(點擊網址可進入首頁)作全面的圖文展示,打造機構和個人IP.
【范例】和諧網總編李耀君個人IP:
http://www.pj00578.com/html/39-13872.html
三、要求:
1、機構:必須是在國內合法的注冊機構,企事業(yè)單位和社團機構均可(須提供注冊證照的照片)
2、個人:必須是守法公民。
3、文字簡介:機構5000字以內,個人2000字以內。
照片:機構15幅以內,個人10幅以內。
文字和照片必須實事求是,合道合德,合法合規(guī)。
(本網是發(fā)布平臺,如有不實內容,文責自負。)
4、編輯和網絡服務費:
個人600元,機構1200元(增值服務:1.每年可補充完善一次;2.可贈送和諧中國網總編李耀君原創(chuàng)書法一幅)?!救缌碛刑厥獍l(fā)稿要求,編輯服務費另商】
四、聯(lián)系微信:330835268
秦川莽莽,渭水泱泱。星分秦隴之野,地鎖崤函之疆。周鼎遷而王氣聚,漢宮起而紫云翔。十三朝煙雨樓臺,終南毓秀;三千載詩書禮樂,涇渭流芳。若夫長安文化,實乃華夏之根脈,文明之肇基也。
觀其形勝:大雁塔擎天寫韻,小雁塔抱月鳴珰。兵馬俑陣列如生,猶聞金戈鐵馬;大明宮遺址尚在,恍見華章霓裳。城墻拱衛(wèi)九衢,鐘鼓聲傳八荒。更有碑林石經,鐫刻圣賢之道;半坡陶紋,勾描先民之觴。此皆時空之印記,歷史之典章也。
溯其文脈:周公制禮,開王道之端緒;老聃著經,啟玄思之幽微。張騫鑿空,駝鈴搖落西域雪;玄奘譯經,貝葉拂動長安暉。李杜文章,光焰萬丈照寰宇;吳閻畫塑,神采千年映紫闈。釋家鐘磬,道家煙霞,儒家禮器,共鑄此精神之熔爐,文明之豐碑。
察其今貌:航天新城接廣宇,長安塔影入重霄。芙蓉園里,唐樂翻新譜;不夜城中,魚龍舞徹宵。高校林立,軍工雄峙,猶存秦漢銳氣;科創(chuàng)勃發(fā),文脈延綿,更續(xù)盛唐風騷。昔人云“自古長安多氣象”,今觀之,誠哉斯言!
嗟乎!八百里秦川黃土,埋不盡鼎彝簡牘;十三朝帝王舊都,鑄就了鐵骨脊梁??唇袢罩靼?,承古開新,繼往開來,正以漢唐氣魄,書寫時代華章。長安文化,豈惟地域之瑰寶?實乃民族之魂光!
——歲次乙巳夏于長安
【附:作者簡介】李耀君,1966年出生,陜西渭南合陽人,陜西師大畢業(yè),國學教育指導師,《弟子規(guī)-人之規(guī)》現(xiàn)代修訂者,和諧中國網創(chuàng)始人,和諧書院院長,臺灣孔子學院特聘教授,曾擔任央視《星光大道》評委,兼任多家企事業(yè)單位文化顧問。
http://www.pj00578.com/html/39-13872.html
微信交流:330835268